虎山是突起于鸭绿江与叆河交汇处的一座孤山,在明代称马耳山,清代称虎耳山,到了近代才称为虎山。虎山整个山体形如蹲虎,而两座形状相似、海拔相近的主峰恰似虎头上的双耳,所以又称“虎耳双峰”,曾列为“安东八景”之一。虎山因山势陡峭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所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景区内的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努尔哈赤称王以后,为了保住其“龙兴之地”,他颁布了法令严禁山海关以内的人到关外来,而关内的人也不许在满人的发祥地内耕种、狩猎。因此,他兴修柳条边,在修柳条边时他下令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除。然而历经几百年虎山长城几乎是湮没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误认为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其实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就已经明确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明朝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也是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朝代。从秦长城到明长城,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长城的防御体系和修筑长城的材料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明中叶以前的长城敌台是实心的,既不能掩蔽兵卒,也不能贮存军火、兵器。而虎山长城上这种空心敌楼去除了这些弊端。明辽东长城的修筑形式主要有夯土墙、劈山墙、山险墙、石墙、砖墙、砖石墙、木栅墙、边壕等多种。修复后的虎山长城以砖石结构为主。长城墙体马道以下部分为自然石块砌筑,垛口墙及马道以青砖为主。虎山北麓按照考古发现恢复了山险墙。其中以砌石为主的长城墙体是虎山长城的显著特点,重新恢复的山险墙是体现虎山长城雄伟险峻特征的重要地段之一。
硝烟散尽复登临,江山依旧美如斯。极目送望,江河如带,蜿蜒天际。平原沃野,鸡犬相闻。巨龙矫首,雄关如铁,让人豪气顿生。此时再回看虎山,便会发现眼前的山体宛如一幅展开的长卷,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博物馆分上下两层,陈列有虎山出土的明长城城砖、陶器等文物;反映长城历史的大型油画和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人物雕塑以及之相关的历史文献,全面展示了长城的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地位与作用。
虎山长城历史博物馆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两幅大型半景画,集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为一体,逼真地再现了秦代修筑长城的浩大场面和明代灭亡、长城被攻陷时的悲烈场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地址: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